研討方法及技能道路
返回列表
瀏覽量: 85
發布日期: 2020-01-08 08:22
研討方法及技能道路
本論文是多個學科穿插研討的成果,涉及到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核算機科學、食品學等。經過傳熱學和核算機科學的常識,研討恒溫恒濕實驗箱保護保護構造的保溫缺點檢查及紅外圖像的處理方法并使用面積加權法求取了內外墻外表溫度場及保護構造逐時傳熱系數,和規劃值進行了比照。使用流體力學剖析了恒溫恒濕實驗箱門流場并建立了在有無空氣幕時的恒溫恒濕實驗箱庫門的流場方程,剖析在有和無空氣幕存在狀況下的空氣浸透及能耗使用狀況。
使用核算機科學開發了恒溫恒濕實驗箱能耗管理軟件,完成了單個機組運轉狀況的能耗比照剖析,歷史數據查詢,報表打印等功能。使用傳熱學常識核算恒溫恒濕實驗箱制冷系統所需冷量,經過實測壓縮機運轉參數核算壓縮機。
實踐所供冷量,和運轉工況下的恒溫恒濕實驗箱熱負荷進行比照并剖析差錯因素及節能路徑。
今年國內多項傳感器標準將完成修訂
此次會議對《智能傳感器第1部分:總則》等7項國家標準草案稿進行了技術審查,并安排了標準制訂進度計劃。《智能傳感器第1部分:總則》是國家下達的2012年第一批制修訂計劃標準,計劃完成時間為2014年。
該批次標準制修訂計劃還有多項傳感器標準確定于今年完成。包括《傳感器網絡標識解析和管理規范》、《傳感器網絡測試低速無線傳感器網絡媒體訪問控制和物理層》、《傳感器網絡測試低速無線傳感器網絡網絡層和應用支持子層》、《傳感器網絡測試通用要求》、《傳感器網絡通信與信息交換第2部分:高可靠性傳感器網絡媒體訪問控制和物理層規范》、《傳感器網絡網關技術要求》、《傳感器網絡信息安全網絡傳輸安全技術規范》、《智能傳感器第2部分:應用行規》。
同期研究所組織召開了物聯網智能傳感器與工業生產應用標準工作組第二次會議,來自工作組的組長單位和各標準負責單位的23名專家參加了這次會議。各標準工作組組長匯報了工作組工作進展,各標準負責單位匯報了標準起草工作進展。會議對物聯網智能傳感器與工業生產應用16項標準草案內容進行了審查,對各標準之間的協調統一問題進行了討論。
恒溫恒濕箱的濕度定義及測量方法
一、雙壓法
恒溫恒濕箱的雙壓法是基于熱力學P、V、T平衡原理,分流法是基于肯定濕氣和肯定干空氣的準確混合。因為造價昂貴,運作費時費工,首要作為標準計量之用,其丈量精度可達±2%RH以上。
二、靜態法中的飽滿鹽法
濕度丈量中最常見的辦法,簡單易行。但飽滿鹽法對液、氣兩相的平衡需求很嚴,對環境溫度的安穩需求較高。用起來要花很長時刻去平衡,低濕點需求更長。
三、露點法
露點法是丈量濕空氣到達飽滿時的溫度,是熱力學的直接結果,準確度高,丈量規模寬。計量用的精細露點儀準確度可達±0.2℃乃至更高。